当前位置:首页>>妇科疾病
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与长期管理
-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:2025/9/3 编辑:合肥长庚医院
- 点击免费咨询
- 月经失调:这是 PCOS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,约 70%-80% 的患者存在月经异常,主要类型包括:
- 月经稀发:周期延长至 35 天 - 6 个月,甚至更长时间,部分患者每年仅来潮 4-6 次;
- 闭经:停经时间超过 6 个月,或按自身规律停止 3 个周期以上;
- 不规则子宫出血:月经周期紊乱,经期长短不一(如经期持续 10-15 天),经量时多时少,无明显规律,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。
- 不孕:因长期无排卵或稀发排卵,约 50%-70% 的 PCOS 患者合并不孕,表现为备孕 1 年以上(若年龄≥35 岁则为 6 个月以上)未避孕仍未受孕。即使偶发排卵,也可能因卵子质量不佳或子宫内膜容受性差,导致受孕率低、流产率高(流产风险比正常女性高 2-3 倍)。
- 卵巢多囊样改变: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形态异常,表现为 “单侧或双侧卵巢内直径 2-9mm 的小卵泡数量≥12 个,或卵巢体积≥10mL”,卵巢表面呈 “多囊样” 外观。但需注意:卵巢多囊样改变并非 PCOS 专属,部分健康女性也可能出现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。
- 多毛:毛发增多且呈 “男性化分布”,常见于上唇、下颌、乳晕周围、下腹正中线、大腿内侧、肛周等部位,毛发粗硬、颜色较深,通常在青春期后逐渐明显,随病情进展加重。临床常用 “Ferriman-Gallwey 量表” 评估多毛程度,得分≥8 分可诊断为多毛。
- 痤疮:多发生于面部(额头、双颊、下颌)、胸背部,表现为炎症性丘疹、脓疱,部分患者伴随粉刺、结节,特点是反复发作、难以根治,常规护肤品或普通痤疮治疗效果不佳,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旺盛、毛囊角化异常有关。
- 雄激素性脱发:主要表现为头顶头发进行性稀疏、变细软,发际线通常不后移(与男性脱发不同),头发脱落速度加快,洗头或梳头时脱发量明显增多,严重时可出现 “头顶秃发区”,多在 20-30 岁左右开始出现。
- 黑棘皮症:少数患者(尤其合并严重胰岛素抵抗者)出现皮肤褶皱部位色素沉着、增厚、粗糙,常见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、乳晕、肘关节后方等部位,呈灰褐色或黑色,触摸有天鹅绒样质感,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皮肤表现,提示代谢异常风险较高。
- 肥胖:约 40%-60% 的 PCOS 患者合并肥胖,且多为 “腹型肥胖”(腰围男性化分布),即腰围≥85cm(中国女性标准),腰臀比>0.85。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相互加重,形成恶性循环: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,而胰岛素抵抗又促进脂肪堆积,尤其在腹部。
- 糖代谢异常:长期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,约 30%-40% 的患者出现 “糖耐量异常”(糖尿病前期),10%-20% 的患者在 40 岁前发展为 2 型糖尿病,风险比正常女性高 3-7 倍。早期多无明显症状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渴、多饮、多尿、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糖尿病典型症状。
- 脂代谢异常:约 50% 的患者存在血脂紊乱,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好胆固醇”)降低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胆固醇”)升高,长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(如冠心病、高血压)的发病风险。
- 非酒精性脂肪肝:胰岛素抵抗可促进肝脏脂肪合成和堆积,约 20%-30% 的 PCOS 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,早期无明显症状,严重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、乏力,甚至发展为肝炎、肝硬化。
-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:表现为月经稀发、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;
- 高雄激素的临床和(或)生化表现:临床表现为多毛、痤疮、雄激素性脱发;生化表现为血液检测中总睾酮或游离睾酮水平升高;
- 卵巢多囊样改变:经阴道或经直肠超声检查显示,单侧或双侧卵巢内直径 2-9mm 的小卵泡数量≥12 个,或卵巢体积≥10mL。
- 青春期女性:需谨慎诊断,因青春期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,可能出现暂时的排卵异常或卵巢多囊样改变,通常建议观察至月经初潮后 2-3 年,若症状持续存在再考虑诊断;
- 排除其他疾病:诊断前需通过血液检查(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、皮质醇、17 - 羟孕酮)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、库欣综合征等 “类 PCOS 疾病”,避免误诊。
- 饮食调整:低 GI、高纤维、均衡营养
-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:选择低升糖指数(GI)食物,如全谷物(燕麦、糙米、藜麦)、杂豆类、薯类(红薯、紫薯),避免精制糖(蛋糕、奶茶、糖果)和精制碳水(白米饭、白面包),减少血糖波动, 胰岛素抵抗;
- 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: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(如鱼、虾、鸡胸肉、鸡蛋、豆制品),帮助增加饱腹感、维持肌肉量;多吃蔬菜(每日 300-500g,以绿叶蔬菜为主)、适量水果(选择低 GI 水果如苹果、蓝莓、草莓,每日 200g 以内),补充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蠕动,调节血脂;
- 控制脂肪摄入:选择健康脂肪(如橄榄油、坚果、牛油果),避免反式脂肪(油炸食品、加工零食)和过多饱和脂肪(肥肉、动物内脏),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20%-30%;
- 规律进餐: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,建议每日 3 餐定时定量,可在两餐间适量加餐(如坚果、无糖酸奶),防止低血糖或过度饥饿导致的后续过量进食。
- 规律运动:有氧运动 + 力量训练结合
- 运动类型:优先选择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、跳绳),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速度 5-6km/h,运动时心率达到 心率的 60%-70%);同时每周增加 2-3 次力量训练(如哑铃、弹力带、平板支撑),每次 20-30 分钟,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,增强胰岛素敏感性;
- 运动强度:根据自身情况调整,肥胖或体能较差的患者可从低强度、短时间开始(如每日快走 20 分钟),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长,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或损伤;
- 运动坚持:运动效果需长期坚持,建议制定固定运动计划(如每天晚饭后 1 小时快走 30 分钟,每周三、六进行力量训练),养成运动习惯,避免半途而废。
- 体重管理:减重 5%-10% 是关键
- 减重目标:对于超重或肥胖的 PCOS 患者,体重减轻 5%-10% 即可显著 月经周期(部分患者可恢复自主排卵)、降低雄激素水平(缓解多毛、痤疮)、 胰岛素抵抗(降低糖耐量异常风险);例如,体重 70kg 的患者,减重 3.5-7kg 即可看到明显效果;
- 减重速度:建议每周减重 0.5-1kg,避免快速减重(如每周减重超过 2kg),防止肌肉流失、代谢下降或后续体重反弹;
- 体重维持:达到目标体重后,需继续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,避免体重再次升高,否则症状易复发。
- 短效口服避孕药(OCPs):
- 作用机制:含低剂量雌激素和孕激素,通过抑制排卵、调节激素水平,使月经周期规律(通常 28 天 1 个周期),同时可降低雄激素水平(缓解多毛、痤疮);
- 常用药物: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(达英 - 35,含抗雄激素成分,对高雄症状 更明显)、屈螺酮炔雌醇片(优思明,对体重影响较小,适合担心体重增加的患者);
- 用法:每日 1 片,连续服用 21 天,停药 7 天(期间出现撤退性出血,类似月经),第 8 天开始服用下一盒,建议连续服用 6-12 个月,之后评估是否可调整为间断用药(如每 2-3 个月服用 1 个周期);
- 禁忌人群:有血栓风险(如吸烟、高血压、肥胖且年龄≥35 岁)、乳腺癌病史、严重肝病的患者禁用。
- 孕激素类药物:
- 作用机制:单独使用孕激素,定期诱导子宫内膜撤退性出血,保护子宫内膜,无明显抗雄激素作用,适合无法服用口服避孕药的患者(如血栓高风险、乳腺增生患者);
- 常用药物:地屈孕酮、黄体酮胶囊、醋酸甲羟孕酮;
- 用法:每月服用 10-14 天(如地屈孕酮每日 2 次,每次 10mg,连续服用 14 天),停药后 3-7 天出现撤退性出血,可长期规律使用,无明显副作用。
- 短效口服避孕药:如前所述,达英 - 35 中的环丙孕酮具有较强抗雄激素作用,是 高雄症状的可选药物,通常连续服用 3-6 个月可见明显效果(痤疮减轻、毛发增长速度减慢),需长期服用以维持效果;
- 螺内酯:
- 作用机制: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,同时具有抗雄激素作用,可抑制雄激素合成和受体活性,缓解多毛、痤疮;
- 用法:每日 50-100mg,分 2 次服用,需连续服用 6-12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;
- 注意事项:可能出现轻微水肿、乳房胀痛、月经紊乱(需与孕激素联合使用调节月经),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血钾(避免高钾血症),孕妇禁用(可能导致胎儿畸形)。
- 二甲双胍:
- 作用机制: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、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, 胰岛素抵抗,降低血糖水平,同时可轻度减轻体重、 血脂;
- 常用药物:盐酸二甲双胍片(普通片或缓释片);
- 用法:起始剂量每次 500mg,每日 2 次,随餐服用(减少胃肠道副作用),1-2 周后根据耐受情况增加至每次 850mg,每日 2 次;缓释片可每日 1 次,晚餐时服用,提高依从性;
- 注意事项:常见胃肠道副作用(如恶心、腹泻、腹胀),多在用药初期出现,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耐受;严重肾功能不全(血肌酐>133μmol/L)、肝功能衰竭、急性胰腺炎患者禁用;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。
- GLP-1 受体激动剂:
- 作用机制: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、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、延缓胃排空、增加饱腹感, 胰岛素抵抗、降低血糖,同时可显著减轻体重(尤其适合肥胖且二甲双胍不耐受的患者);
- 常用药物:利拉鲁肽、司美格鲁肽(需皮下注射);
- 适用人群:肥胖(BMI≥28)且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 PCOS 患者,或合并 2 型糖尿病的患者;
- 注意事项: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(恶心、呕吐、便秘),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;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禁用;价格较高,需根据经济情况选择。
- 来曲唑(芳香化酶抑制剂):
- 作用机制: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,减少雌激素合成,负反馈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,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,是目前 PCOS 患者促排卵的可选药物;
- 用法:月经周期第 3-7 天服用,每日 2.5-5mg,服药后通过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情况(通常在服药第 10-12 天开始监测),当卵泡直径达到 18-20mm 时,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诱导排卵,指导患者在排卵前后同房;
- 优势:促排卵 ,多胎妊娠率低(约 3%-5%),对子宫内膜影响小,无明显抗雌激素副作用;
- 注意事项: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潮热、恶心,需严格遵医嘱用药,避免自行调整剂量。
- 克罗米芬(枸橼酸氯米芬):
- 作用机制:抗雌激素作用,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,促进卵泡发育,是传统促排卵药物;
- 用法:月经周期第 5-9 天服用,每日 50-100mg,后续监测卵泡发育并诱导排卵;
- 注意事项:可能出现潮热、腹胀、视力模糊等副作用,多胎妊娠率较高(约 10%-15%)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变薄,影响胚胎着床,目前逐渐被来曲唑替代。
- 促性腺激素(Gn):
- 作用机制:直接补充促卵泡生成素(FSH)或促黄体生成素(LH),促进卵泡发育,适用于来曲唑或克罗米芬治疗无效的患者;
- 用法:每日皮下注射,根据卵泡发育情况调整剂量,需密切监测(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);
- 注意事项: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风险较高(可能出现腹胀、腹水、胸水),多胎妊娠率高,需在有经验的医疗机构进行,费用较高。
多囊卵巢综合征(简称 “PCOS”)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,发病率约为 5%-10%,核心特征是排卵障碍、高雄激素血症及卵巢多囊样改变,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。由于 PCOS 是一种慢性疾病,需长期管理以预防远期并发症(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子宫内膜癌),以下从临床表型、诊断标准、长期管理策略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。
一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:多系统症状叠加
PCOS 的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,不同患者表现差异较大,主要涉及生殖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代谢系统三大维度,部分症状在青春期即可出现,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。
1. 生殖系统表现:排卵障碍为核心
排卵异常是 PCOS 最主要的生殖系统特征,直接影响月经周期和生育功能,具体表现为:
2. 内分泌表现:高雄激素相关症状
高雄激素血症是 PCOS 的另一核心特征,约 60%-80% 的患者存在高雄激素表现,主要体现在皮肤和毛发异常:
3. 代谢系统表现:胰岛素抵抗与相关并发症
约 50%-70% 的 PCOS 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,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,需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稳定,长期可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:
二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:国际通用与临床实践
目前临床诊断 PCOS 主要采用2003 年鹿特丹诊断标准(国际最通用),需满足以下 3 项中的任意 2 项,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(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、库欣综合征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):
诊断注意事项:
三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长期管理:多维度综合干预
PCOS 无法根治,但通过长期、规范的综合管理,可 控制症状、 生育能力、预防远期并发症,管理目标需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生育需求分为 “短期目标”(调整月经、 高雄症状、促进排卵)和 “长期目标”(预防代谢并发症、保护心血管健康、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),核心管理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干预、药物治疗、定期监测三部分。
1. 生活方式干预:基础且核心的管理手段
生活方式干预是 PCOS 所有管理方案的基础,尤其对合并肥胖、胰岛素抵抗的患者,可单独 症状,甚至减少药物用量,主要包括饮食调整、规律运动、体重管理三方面:
2. 药物治疗:对症选择,个体化用药
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的核心诉求(调整月经、 高雄症状、促进生育、控制代谢异常)选择,常用药物包括调节月经药物、抗雄激素药物、 胰岛素抵抗药物、促排卵药物四类:
(1)调节月经周期:预防子宫内膜增生
适用于无生育需求、以月经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患者,核心目的是定期撤退性出血,保护子宫内膜,预防子宫内膜癌(PCOS 患者因长期无排卵,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,缺乏孕激素拮抗,增生风险升高):
(2) 高雄激素症状:缓解多毛、痤疮、脱发
适用于高雄激素症状明显(如严重多毛、顽固性痤疮)的患者,常与调节月经药物联合使用:
(3) 胰岛素抵抗:预防代谢并发症
适用于合并胰岛素抵抗、糖耐量异常或肥胖的患者,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, 代谢状况,同时辅助 月经和排卵:
(4)促排卵治疗:帮助不孕患者受孕
适用于有生育需求、无排卵或稀发排卵的 PCOS 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监测排卵情况,避免多胎妊娠风险:
上一篇: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诊治指南
下一篇:
宫颈癌筛查方法与预防策略浅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