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妇科炎症
常见子宫疾病类型解析
-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:2025/9/4 编辑:合肥长庚医院
- 点击免费咨询
- 核心病因: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(如肥胖、未生育、晚育)、遗传因素(家族中有子宫肌瘤病史者发病率升高 2-3 倍)、孕激素促进肌瘤生长(孕期肌瘤可能增大)。
- 常见分型:根据肌瘤生长部位分为:
- 肌壁间肌瘤:占 60%-70%,位于子宫肌层内,周围被肌层包裹,可使子宫增大、变形;
- 浆膜下肌瘤:占 20%,向子宫浆膜面生长,突出于子宫表面,若带蒂(蒂部细长)易发生蒂扭转;
- 黏膜下肌瘤:占 10%-15%,向子宫黏膜面生长,突出于宫腔内,易导致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。
- 月经异常:黏膜下肌瘤或较大肌壁间肌瘤可导致月经量显著增多(比平时多 1-2 倍)、经期延长(超过 7 天)、非经期点滴出血,长期可引发缺铁性贫血(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);
- 腹部包块与压迫症状:肌瘤较大时(直径>5cm),可在腹部触及质地较硬、表面光滑的包块,平卧时更明显;若肌瘤压迫膀胱,可出现尿频、尿急;压迫直肠可导致排便困难、肛门坠胀;
- 疼痛与生育影响: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突发下腹部剧烈疼痛,伴随恶心呕吐;肌瘤若影响宫腔形态或阻塞输卵管开口,可导致不孕(发生率约 10%-30%)或流产风险升高。
- 妇科检查:双合诊可触及子宫增大、表面不规则结节(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);
- 影像学检查:B 超是可选检查,可明确肌瘤的位置、大小、数量;MRI(磁共振)可更清晰显示肌瘤与子宫肌层、内膜的关系,适用于复杂病例;
- 宫腔镜 / 腹腔镜检查:黏膜下肌瘤可通过宫腔镜直接观察并活检,浆膜下肌瘤可通过腹腔镜明确诊断。
- 核心病因:子宫损伤(如剖宫产、人工流产、分娩)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破坏,使内膜组织侵入肌层;雌激素水平过高促进异位内膜生长;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。
- 病理特点:侵入肌层的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,形成 “异位病灶”,导致子宫肌层纤维化、子宫均匀性增大(呈球形),肌层内可见散在的紫褐色出血点。
- 进行性痛经:最典型症状,疼痛从经前 1-2 天开始,持续整个经期,疼痛程度逐年加重,严重时需服用强效止痛药(如吗啡类),影响日常生活;
- 月经异常:月经量增多(比平时多 1-3 倍)、经期延长,长期可导致贫血;部分患者出现经前点滴出血;
- 子宫增大与生育影响: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(如孕 2-3 个月大小),质地较硬,压痛明显;约 40%-50% 的患者合并不孕,因病灶影响宫腔环境、输卵管功能,降低胚胎着床成功率。
- 症状与体征:进行性痛经 + 子宫均匀增大 + 月经量增多,高度提示子宫腺肌症;
- B 超检查:典型表现为子宫肌层增厚、回声不均匀,可见散在的小无回声区(异位病灶出血);
- MRI 检查:可明确病灶范围、浸润深度,是诊断子宫腺肌症的 “金标准”,尤其适用于需手术治疗的患者;
- 血清 CA125 检测:部分患者 CA125 轻度升高(通常<200U/ml),可辅助诊断,但需与卵巢癌鉴别(卵巢癌 CA125 显著升高)。
- 病因:病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长期雌激素刺激、放疗史(盆腔放疗后风险升高)、遗传因素相关;
- 常见分型:子宫平滑肌肉瘤(占 40%-50%,由子宫肌瘤恶变而来,概率<0.5%)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(占 20%-30%,恶性程度中等)、未分化子宫肉瘤(恶性程度 )。
- 阴道异常出血:最常见症状,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(绝经后女性需高度警惕)、育龄期女性月经量增多或非经期出血;
- 腹部包块与疼痛:肿瘤生长迅速,短期内可触及腹部增大的包块,伴随下腹部持续性隐痛或胀痛;若肿瘤坏死、感染,可出现发热、恶臭分泌物;
- 转移症状:晚期可出现肺转移(咳嗽、咯血、呼吸困难)、腹腔转移(腹胀、腹水)、骨转移(骨痛、病理性骨折)。
- 影像学检查:B 超、MRI 可见子宫内边界不清的实性包块,血流信号丰富;CT 可排查肺转移、腹腔转移;
- 病理检查:通过宫腔镜或腹腔镜取肿瘤组织活检,明确病理类型(金标准);若肿瘤较大,需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;
- 血清肿瘤标志物:部分患者 CA125、LDH(乳酸脱氢酶)升高,可辅助判断病情进展。
- 急性子宫内膜炎:多由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,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、沙眼衣原体(性传播)、大肠埃希菌、厌氧菌(内源性病原体);诱因包括产后 / 流产后宫腔残留、宫腔手术(如宫腔镜、放置宫内节育器)、经期性生活;
- 慢性子宫内膜炎:多由急性炎症未彻底治疗、长期宫腔异物(如宫内节育器)刺激、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感染导致。
- 急性子宫内膜炎:下腹部持续性疼痛、发热(体温 38-39℃)、阴道分泌物增多(脓性、伴臭味)、月经异常(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);若宫腔积脓,可出现下腹部剧烈胀痛、寒战高热;
- 慢性子宫内膜炎:症状较轻,表现为下腹部隐痛、腰骶部坠胀,经期或劳累后加重;白带增多(淡黄色、稀薄)、非经期点滴出血;长期可导致子宫内膜粘连,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。
- 急性子宫内膜炎:血常规显示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升高;白带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;B 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、回声不均匀,可能伴随宫腔积液;
- 慢性子宫内膜炎:妇科检查可见子宫轻压痛;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充血、水肿、粘连,取内膜组织活检(可见炎性细胞浸润,金标准);
- 病原体检测:取宫颈或宫腔分泌物检测淋病奈瑟菌、衣原体,明确感染类型,指导抗生素选择。
- 核心病因:雌激素持续升高(如肥胖者脂肪组织分泌雌激素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障碍导致雌激素无孕激素拮抗)、孕激素不足(如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,孕激素分泌减少);
- 病理分型(按癌变风险分为):
- 单纯性增生:癌变风险极低(<1%),内膜腺体轻度增多,结构基本正常;
- 复杂性增生:癌变风险约 3%,内膜腺体明显增多、拥挤,结构紊乱;
- 不典型增生:癌前病变,癌变风险 10%-30%,内膜腺体细胞出现异型性(细胞形态异常),需积极治疗。
- 月经异常:最主要症状,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(周期延长或缩短)、经期延长(超过 7 天)、经量增多(大量血块);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绝经后阴道流血;
- 异常出血:非经期点滴出血、经前或经后出血,长期可导致贫血;
- 不孕:内膜增生导致宫腔环境异常,影响胚胎着床,约 30%-50% 的患者合并不孕。
- B 超检查:可见子宫内膜增厚(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>5mm、育龄期女性>12mm)、回声不均匀;
- 宫腔镜检查 + 内膜活检:宫腔镜下观察内膜形态(是否增厚、息肉样改变),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分型(金标准);
- 激素水平检测:检测血清雌激素、孕激素、LH(黄体生成素)、FSH(卵泡刺激素),明确激素失衡类型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LH/FSH>2)。
- 雌激素依赖型(Ⅰ 型):占 80%-90%,与长期雌激素刺激相关,常见于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未生育、晚绝经女性;多由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展而来,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,恶性程度较低;
- 非雌激素依赖型(Ⅱ 型):占 10%-20%,与雌激素无关,多见于老年女性,病理类型为浆液性癌、透明细胞癌,恶性程度高、预后差。
- 绝经后阴道流血:最典型症状,约 70%-80% 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,流血量少、点滴状,颜色鲜红或暗红,需与老年性阴道炎鉴别(阴道炎多伴白带增多、瘙痒);
- 育龄期月经异常:表现为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、非经期出血,易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或内膜增生;
- 晚期症状:肿瘤侵犯宫颈或子宫肌层深处时,出现下腹部疼痛、阴道排液(脓性、伴恶臭);若转移至盆腔、腹腔,可触及盆腔包块、腹胀、腹水。
- B 超检查: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>5mm、育龄期女性>15mm,伴随内膜回声不均匀,需警惕癌变;
- 宫腔镜检查 + 内膜活检: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,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类型(金标准), 率>90%;
- MRI/CT 检查:明确肿瘤浸润子宫肌层的深度、是否侵犯宫颈及盆腔转移,用于临床分期(指导治疗方案);
- 血清 CA125 检测:部分患者 CA125 升高,尤其晚期或浆液性癌患者,可用于病情监测。
- 核心病因: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(如衣原体、细菌感染)、雌激素水平升高(促进黏膜增生)、宫颈损伤(如分娩、手术);
- 病理特点:息肉多为单个,少数多发,直径一般 0.5-2cm,颜色鲜红、质地柔软,蒂部细长(附着于宫颈管内或宫颈外口),触碰易出血。
- 接触性出血: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,颜色鲜红,是最常见症状;
- 白带异常:白带增多,若合并感染可呈脓性、伴臭味,少数患者出现白带带血;
- 无症状型:约 30% 的患者无明显症状,仅在常规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。
- 妇科检查:阴道窥器暴露宫颈,可见宫颈外口突出的红色赘生物,质地柔软、触血阳性;
- 病理检查:切除息肉后送病理检查,明确为良性(宫颈黏膜增生),排除恶性病变(如宫颈癌);
- 宫腔镜检查:若息肉蒂部位于宫颈管深处,可通过宫腔镜明确位置并完整切除。
- 核心病因: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(感染超过 1 年),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多个性伴侣、过早性生活(<16 岁)、吸烟(降低免疫力,促进 HPV 持续感染)、免疫功能低下;
- 病理分型(按病变程度分为):
- CINⅠ 级(低级别病变):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下 1/3,多可自行逆转(60%-80% 在 1-2 年内恢复正常),恶变风险低;
- CINⅡ 级(中级别病变):异型细胞累及上皮下 1/3-2/3,部分需治疗,少数进展为高级别病变;
- CINⅢ 级(高级别病变):异型细胞累及上皮下 2/3 至全层,属于癌前病变,需积极治疗,防止进展为宫颈癌。
- 无症状型: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,仅通过宫颈癌筛查发现;
- 少数症状:部分患者出现白带增多、接触性出血(性生活后少量出血),易与宫颈炎混淆。
- 宫颈癌筛查: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)+HPV 检测是可选,TCT 提示 ASC-US 及以上异常或 HPV 高危型阳性,需进一步检查;
- 阴道镜检查:在放大镜下观察宫颈,对可疑区域取活检,明确病变级别;
- 宫颈锥切术:若活检提示 CINⅡ-Ⅲ 级,需行 LEEP 刀(高频电波刀)或冷刀锥切术,切除病变组织并明确是否存在早期宫颈癌。
子宫是女性生殖系统的核心器官,承担着孕育胚胎、产生月经的重要功能。受激素水平、感染、遗传、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,子宫易发生多种疾病,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生育功能甚至危及健康。以下从子宫解剖结构(子宫体、子宫内膜、子宫颈、子宫韧带等)及功能异常出发,分类解析临床常见的子宫疾病类型,详细阐述每种疾病的病因、典型症状、诊断要点,为疾病的早期识别与防治提供参考。
一、子宫体疾病:以肌瘤、腺肌症为代表的器质性病变
子宫体由子宫肌层、子宫内膜构成,是子宫疾病的高发部位,常见疾病包括子宫肌瘤、子宫腺肌症、子宫肉瘤等,其中以良性病变为主,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但危害较大。
(一)子宫肌瘤: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
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,多见于 30-50 岁女性,发病率约 20%-40%,绝经后可逐渐萎缩,其发生与雌激素、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二)子宫腺肌症:子宫内膜 “侵入” 肌层引发的炎症性病变
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,在肌层内生长、周期性出血,导致子宫增大、痛经的疾病,多见于 30-50 岁有生育史的女性,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。
1. 病因与病理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三)子宫肉瘤:罕见但恶性程度高的子宫肿瘤
子宫肉瘤是来源于子宫平滑肌、内膜间质或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,发病率仅占子宫恶性肿瘤的 3%-5%,多见于 50 岁以上女性,恶性程度高、预后差,易早期转移(如肺转移、腹腔转移)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二、子宫内膜疾病:以炎症、增生、癌变为核心的内膜异常
子宫内膜是覆盖子宫腔的黏膜组织,受激素调控发生周期性脱落(形成月经),其疾病多与激素失衡、感染、异常增生相关,常见类型包括子宫内膜炎、子宫内膜增生症、子宫内膜癌等。
(一)子宫内膜炎:子宫内膜的感染性炎症
子宫内膜炎是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的炎症,分为急性与慢性,急性若未治疗可转为慢性,长期可能导致宫腔粘连、不孕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二)子宫内膜增生症:激素失衡导致的内膜过度生长
子宫内膜增生症是由于雌激素长期刺激、孕激素缺乏,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的良性病变,多见于青春期、围绝经期女性,或多囊卵巢综合征、肥胖、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患者,部分类型(如不典型增生)有癌变风险(10%-30%)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三)子宫内膜癌: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的恶性肿瘤
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,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(仅次于宫颈癌),多见于 50 岁以上绝经后女性,平均发病年龄 60 岁,早期症状明显,及时治疗预后较好(5 年生存率 Ⅰ 期约 80%-90%)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三、子宫颈疾病:与感染、HPV 相关的宫颈病变
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狭窄部分,连接子宫与阴道,常见疾病包括宫颈炎(前文已详细阐述)、宫颈息肉、宫颈癌前病变、宫颈癌,其中宫颈癌与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密切相关,是可通过筛查预防的恶性肿瘤。
(一)宫颈息肉:宫颈黏膜增生形成的良性突起
宫颈息肉是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,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的良性赘生物,多见于 30-50 岁女性,发病率约 2%-5%,极少恶变(恶变率<1%),但易导致出血、感染。
1. 病因与病理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二)宫颈癌前病变:HPV 感染引发的宫颈上皮异常
宫颈癌前病变又称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,是指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型性改变(但未突破基底膜),是宫颈癌的 “前期阶段”,多由高危型 HPV(如 16、18 型)持续感染引起,多见于 25-35 岁女性,若不干预,约 10%-15% 的高级别病变会在 5-10 年内发展为宫颈癌。
1. 病因与分型
2. 典型症状
3. 诊断要点
(三)宫颈癌: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
宫颈癌是发生于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,2020 年全球新发病例约 60 万,死亡病例约 34 万,我国发病率约 11.3/10 万,高发年龄为 50-55 岁,其发生与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(尤其是 16、1
上一篇:
认识宫颈炎常见误区
下一篇:
子宫肌瘤的诊治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