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宫颈疾病
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与方法选择
-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:2025/9/6 编辑:合肥长庚医院
- 点击免费咨询
- 识别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者:筛查可及时发现高危型 HPV(尤其是 HPV16、18 型)持续感染人群,这类人群是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高发群体,通过密切随访与干预,可避免感染进展为病变。
- 检出隐匿性病变:部分宫颈癌前病变(如宫颈管内 CINⅢ)、宫颈腺癌(多发生于宫颈管内)因位置隐蔽,肉眼难以发现,需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)、HPV 检测结合宫颈管搔刮术(ECC)才能确诊,若错过筛查,易发展为晚期宫颈癌。
- 美国:自 1950 年推广宫颈细胞学筛查(巴氏涂片)以来,宫颈癌发病率从每 10 万人 32 例降至每 10 万人 6.6 例,死亡率下降超过 75%;2000 年后引入 HPV 检测联合筛查,进一步使高级别病变的检出率提高了 30%。
- 中国:部分地区(如北京、上海)通过开展宫颈癌筛查项目,使 15-49 岁女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从 2010 年的不足 20% 提升至 2022 年的 60% 以上,同期宫颈癌发病率下降约 18%,早期诊断率从 45% 提升至 70%。
- 区分 “暂时性感染” 与 “持续感染”:筛查可定期监测 HPV 感染状态,若同一高危亚型持续感染超过 6 个月,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病变,避免因忽视 “无症状感染” 而错过干预时机。
- 覆盖 “疫苗接种后人群”:即使接种了 HPV 疫苗(二价、四价、九价),也无法预防所有高危型 HPV(如九价疫苗仅预防 9 种亚型,仍有 10%-15% 的高危亚型未覆盖),且疫苗对已感染的 HPV 亚型无治疗作用,因此疫苗接种后仍需定期筛查,避免因 “疫苗保护” 而放松警惕。
- 取样:医生使用特制的宫颈刷,在宫颈外口与宫颈管内旋转取样(采集宫颈鳞柱交界区的细胞,这是 HPV 感染与病变的高发部位),将样本放入保存液中。
- 处理:实验室通过离心、过滤等技术,去除杂质,将细胞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,染色后由病理科医生观察细胞形态。
- 诊断分级:采用 “TBS 分级系统”,将结果分为: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(NILM)、炎症、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(ASC-US)、非典型鳞状细胞不排除高级别病变(ASC-H)、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(LSIL)、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(HSIL)、鳞状细胞癌(SCC);若发现腺细胞异常,会单独报告(如非典型腺细胞 AGC)。
- 优点:
- 能直接反映宫颈细胞是否存在病变,尤其是对已形成的病变(如 CINⅡ/Ⅲ)检出率较高(灵敏度约 70%-80%,特异度约 90%)。
- 检测过程 、快速(取样约 1 分钟),无明显疼痛感,费用较低(单次约 150-300 元),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。
- 可同时发现宫颈炎症、滴虫 / 念珠菌感染等其他妇科问题,提供更全面的宫颈健康信息。
- 缺点:
- 对 HPV 感染的早期(细胞尚未出现明显异常)检出率较低,可能出现 “假阴性”(约 10%-20%),尤其是在 HPV 感染初期或病变局限于宫颈管内时。
- 结果受取样质量、实验室技术、医生诊断经验影响较大,若取样时未采集到病变细胞,或病理医生经验不足,可能漏诊病变。
- 对宫颈腺癌的检出率低于宫颈鳞癌(腺癌多发生于宫颈管内,取样难度大),可能出现腺癌漏诊。
- 适用人群:
- 21-29 岁女性:由于年轻女性 HPV 感染多为暂时性,且宫颈细胞学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对稳定,此年龄段推荐单独使用 TCT/LCT 筛查。
- 既往 HPV 检测结果为阴性、无高级别病变史的女性:可单独使用 TCT/LCT 筛查。
- 资源有限地区或无法进行 HPV 检测的人群:TCT/LCT 可作为可选筛查方法。
- 筛查频率:21-29 岁女性每 3 年 1 次;30 岁以上女性若单独使用 TCT/LCT,每 3 年 1 次;若既往筛查结果连续 3 次正常,65 岁以上女性可停止筛查(需无高级别病变史)。
- 取样:与宫颈细胞学检查取样方法类似,医生使用宫颈刷采集宫颈细胞样本,放入专用保存液中。
- 检测:实验室采用 PCR(聚合酶链式反应)、杂交捕获等技术,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高危型 HPV(通常检测 14 种常见高危亚型:HPV16、18、31、33、35、39、45、51、52、56、58、59、66、68),部分检测可同时确定 HPV 亚型(如区分 HPV16、18 型与其他高危亚型)。
- 结果判断:分为 “阳性”(检测到高危型 HPV)与 “阴性”(未检测到高危型 HPV);若为阳性,部分报告可提示具体感染亚型(如 “HPV16 型阳性”)或病毒载量(病毒数量,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)。
- 优点:
- 能早期发现 HPV 感染,尤其是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,比细胞学检查更早提示宫颈癌风险(提前 1-2 年),减少 “假阴性” 率(对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约 85%-95%,高于 TCT/LCT)。
- 对宫颈腺癌的检出率高于细胞学检查(腺癌与 HPV18 型关联密切,HPV 检测可直接发现感染)。
- 结果稳定性好,受取样质量、医生经验的影响较小,且可通过分型检测(如 HPV16、18 型)识别高风险人群,针对性加强随访。
- 缺点:
- 仅能检测是否存在 HPV 感染,无法判断是否已形成病变,可能出现 “假阳性”(如暂时性 HPV 感染被检测出阳性,无需干预),导致过度医疗(如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)。
- 费用高于细胞学检查(单次约 300-500 元),部分地区资源有限,难以普及。
- 对低级别病变(CINⅠ)的特异度较低(约 80%),可能将暂时性感染与需要干预的病变混淆。
- 适用人群:
- 30 岁以上女性:推荐与 TCT/LCT 联合筛查,或单独使用 HPV 检测(需选择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)。
- HPV 疫苗接种后的女性:即使接种疫苗,仍需定期进行 HPV 检测,筛查未被疫苗覆盖的高危亚型感染。
- 既往细胞学检查提示 ASC-US(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)的女性:需通过 HPV 检测判断是否存在高危型感染,决定是否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。
- 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随访人群:术后定期 HPV 检测,可评估病变复发风险(若 HPV 持续阳性,复发风险高)。
- 筛查频率:30 岁以上女性若单独使用 HPV 检测,每 5 年 1 次(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,且结果为阴性);若与 TCT/LCT 联合筛查,每 5 年 1 次(比单独 TCT/LCT 筛查间隔更长,性价比更高);HPV 阳性者需根据具体亚型与细胞学结果,缩短随访间隔(如每 6 个月 1 次)。
- 原理:通过 HPV 检测发现 “病因”(高危型感染),通过细胞学检查发现 “结果”(细胞病变),二者结合可互补不足 ——HPV 检测能早期发现感染,减少细胞学检查的 “假阴性”;细胞学检查能区分 “暂时性感染” 与 “已形成的病变”,减少 HPV 检测的 “假阳性”。
- 核心优势:
- 对高级别病变(CINⅡ/Ⅲ)的检出率 (灵敏度约 95%,特异度约 90%),显著降低漏诊率,尤其是对宫颈管内病变与腺癌的检出率。
- 筛查间隔更长(每 5 年 1 次),减少筛查次数与费用,提高女性的筛查依从性。
- 能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人群:若 HPV 阳性且细胞学异常(如 ASC-H、LSIL/HSIL),需立即行阴道镜检查;若 HPV 阳性但细胞学正常,需 6-12 个月复查;若二者均阴性,可延长至 5 年复查,避免过度医疗。
- 适用人群:
- 30-65 岁女性:这是联合筛查的主要推荐人群,尤其是无高级别病变史、HPV 疫苗接种史不明确或未接种疫苗的女性。
- 既往单独使用 TCT/LCT 筛查,结果连续正常但年龄超过 30 岁的女性:可转为联合筛查,延长筛查间隔。
- 有宫颈癌家族史或高危因素(如多个性伴侣、过早性生活)的女性:联合筛查能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。
- 筛查频率:30-65 岁女性每 5 年 1 次联合筛查;若联合筛查结果连续 2 次正常,且无高级别病变史,65 岁以上可停止筛查;若筛查中发现 HPV16/18 型阳性,无论细胞学结果如何,均需立即行阴道镜检查(因这两种亚型致病性强,进展快)。
- 阴道镜检查:并非常规筛查方法,而是 “诊断性检查”—— 当细胞学检查提示 HSIL/ASC-H、HPV16/18 型阳性,或联合筛查异常时,需行阴道镜检查,通过放大镜头观察宫颈表面血管与上皮形态,在可疑区域取活检,明确病变级别(是诊断的 “金标准”)。
- 宫颈管搔刮术(ECC):适用于宫颈管内病变的排查,当阴道镜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,但 HPV16/18 型阳性或细胞学提示腺细胞异常时,需行 ECC,采集宫颈管内细胞组织,排除隐匿性病变。
- HPV E6/E7 mRNA 检测:通过检测 HPV 癌基因(E6、E7)的 mRNA 表达水平,判断 HPV 感染是否处于 “活跃状态”(E6/E7 mRNA 阳性提示病毒已整合到细胞基因组,可能进展为病变),适用于 HPV 持续阳性但细胞学正常的人群,能更精准地评估进展风险(比 HPV DNA 检测更具预测价值),但费用较高(约 600-800 元),目前尚未普及。
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,其发病具有 “隐匿性强、进展缓慢” 的特点 —— 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平均需 5-10 年,这一 “窗口期” 为通过筛查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提供了可能。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可使宫颈癌发病率降低 60%-90%,死亡率降低 70% 以上。本文将从 “筛查重要性” 与 “方法选择” 两大维度,系统解析宫颈癌筛查的核心价值,同时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,提供科学的筛查方法选择建议,助力女性建立个性化的宫颈健康管理方案。
一、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:为何 “早筛” 是防控关键?
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密切相关,但疾病进展过程中,早期病变(如 CINⅠ/Ⅱ)多无明显症状,一旦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、脓性恶臭白带等典型症状,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,治疗难度显著增加,预后较差。而筛查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打破疾病进展链条”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(一)阻断 “癌前病变→宫颈癌” 的进展路径
宫颈癌的发展遵循 “HPV 持续感染→宫颈低级别病变(CINⅠ)→宫颈高级别病变(CINⅡ/Ⅲ)→微小浸润癌→浸润性宫颈癌” 的明确路径,其中高级别病变(CINⅡ/Ⅲ)是阻断癌变的关键节点—— 通过筛查发现 CINⅡ/Ⅲ 后,及时行宫颈锥切术等治疗,可 100% 阻断其进展为宫颈癌;即使发现微小浸润癌(ⅠA 期),手术治疗后 5 年生存率也高达 98% 以上,几乎可实现 “临床治疗”。
临床数据显示,未参与筛查的女性,宫颈癌确诊时处于中晚期(ⅡB 期及以上)的比例超过 60%,5 年生存率不足 50%;而定期筛查的女性,确诊时处于早期(ⅠA-ⅠB 期)的比例超过 80%,5 年生存率可达 90% 以上。例如,北欧国家通过推行全国性宫颈癌筛查计划,已使宫颈癌死亡率在 30 年内下降了 70%,充分证实了筛查对阻断疾病进展的核心作用。
(二)发现 “无症状” 的高危人群与早期病变
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,约 70% 的 CINⅡ/Ⅲ 患者、50% 的早期宫颈癌(ⅠA 期)患者无任何不适,仅能通过筛查发现。具体而言,筛查的 “无症状发现” 价值体现在:
例如,一名 35 岁女性定期进行 TCT+HPV 联合筛查,HPV16 型阳性且 TCT 提示 “ASC-H(非典型鳞状细胞,不排除高级别病变)”,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 + 宫颈管搔刮术,确诊为宫颈管内 CINⅢ,及时行宫颈 LEEP 术后,病变完全清除,避免了癌变风险;若未筛查,5-10 年后大概率进展为宫颈腺癌,治疗难度与预后会显著变差。
(三)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
宫颈癌筛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 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,从群体层面降低疾病负担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推行规范筛查的国家和地区,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:
此外,筛查还能减少宫颈癌的 “过度治疗”—— 通过早期发现病变,可采用创伤更小的治疗方式(如 LEEP 术),避免中晚期宫颈癌需进行的 “全子宫切除术 + 放化疗”, 保留女性的生育功能与生活质量。
(四)适应 HPV 感染的 “普遍性” 与 “隐匿性”
HPV 感染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生率高达 70%-80%,且多数感染为暂时性(1-2 年内自行清除),但约 10%-15% 会发展为持续感染。由于 HPV 感染初期无任何症状,女性难以自行察觉,需通过筛查才能及时发现:
二、宫颈癌筛查的核心方法:原理、优缺点与适用场景
目前临床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/LCT) 、高危型 HPV 检测 ,以及二者的联合筛查 ,不同方法的原理、 性、适用人群存在差异,需根据年龄、HPV 疫苗接种史、既往筛查结果等因素选择。
(一)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/LCT):“细胞层面” 的病变筛查
宫颈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脱落细胞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异常,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细胞,是宫颈癌筛查的 “传统金标准”,目前常用的是 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(TCT/LCT)”,替代了传统的 “巴氏涂片”。
1. 原理与流程
2. 优缺点
3. 适用人群与筛查频率
(二)高危型 HPV 检测:“病因层面” 的感染筛查
高危型 HPV 检测是通过检测宫颈分泌物或细胞中的 HPV DNA,判断是否感染高危型 HPV(尤其是 HPV16、18 型),是从 “病因” 角度预防宫颈癌的筛查方法,能更早发现宫颈癌风险(比细胞学检查提前 1-2 年发现感染)。
1. 原理与流程
2. 优缺点
3. 适用人群与筛查频率
(三)联合筛查(TCT/LCT + 高危型 HPV 检测):“双重保护” 的精准筛查
联合筛查是同时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与高危型 HPV 检测,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,实现 “病因 + 病变” 的双重评估,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 “最优筛查方案”,尤其适合 30 岁以上女性。
1. 原理与优势
2. 适用人群与筛查频率
(四)其他辅助筛查方法:适用特定场景
除上述三种核心方法外,还有一些辅助筛查方法,适用于特殊人群或特定场景:
上一篇:
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联解析
下一篇:
宫颈LEEP手术的适应证与术后护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