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妇科炎症
盆腔炎病因与症状解析
-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:2025/9/4 编辑:合肥长庚医院
- 点击免费咨询
- 淋病奈瑟菌(淋球菌):淋球菌感染多引起急性输卵管炎,细菌易侵袭输卵管黏膜,导致黏膜充血、水肿、脓性分泌物渗出,若治疗不及时,可迅速发展为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腹膜炎。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,若与携带淋球菌的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,感染风险极高;少数情况下,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衣物、毛巾等间接传播,但概率较低。
- 沙眼衣原体:沙眼衣原体感染较为隐匿,约 70%-80% 的衣原体性盆腔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,易被忽视。衣原体主要侵袭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,引起慢性炎症反应,长期可导致输卵管黏膜粘连、管腔狭窄,最终引发不孕或异位妊娠。其传播途径与淋球菌类似,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,且常与淋球菌混合感染,加重病情。
- 其他性传播病原体:如生殖支原体、人型支原体、解脲支原体等,也可能参与盆腔炎的发病,尤其在年轻性活跃女性中,这类病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的关联性逐渐被重视。此外,单纯疱疹病毒(HSV)、滴虫等也可能间接诱发盆腔炎,例如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若未及时治疗,滴虫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刺激宫颈黏膜,破坏宫颈防御屏障,为其他病原体上行感染创造条件。
- 菌群失衡诱因: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(杀灭有益的乳酸杆菌)、频繁阴道冲洗(破坏阴道酸性环境)、性生活频繁(改变阴道菌群组成)、月经期卫生不良(经血为细菌繁殖提供营养)等,均会导致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,厌氧菌、加德纳菌、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大量繁殖。
- 感染路径:失衡的菌群首先侵袭宫颈,引发宫颈炎,随后病原体突破宫颈屏障,沿子宫内膜向上蔓延,感染子宫内膜(子宫内膜炎),进一步扩散至输卵管(输卵管炎)、卵巢(卵巢炎),最终累及盆腔腹膜,形成盆腔腹膜炎。内源性病原体感染多为混合感染,即需氧菌与厌氧菌共同作用,导致炎症反应更复杂,治疗难度增加。
- 性活跃与性行为相关因素:性活跃期女性(15-25 岁)生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,宫颈黏液屏障功能较弱,易受病原体侵袭;拥有多个性伴侣、与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史、无保护性行为(不使用避孕套),会直接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;性生活过于频繁或经期性生活,会破坏宫颈黏液的保护作用,导致病原体更容易上行。
- 妇科手术与操作史:宫腔内手术(如人工流产术、宫腔镜检查、放置宫内节育器(IUD)、输卵管通液术等)若操作不当或术后卫生不佳,可能导致病原体上行感染。例如,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的 1 个月内,盆腔炎发病风险较高,主要因手术操作破坏了宫颈和子宫内膜的自然屏障;人工流产术后若宫腔内残留组织,也会增加感染概率。
- 下生殖道感染未及时治疗:阴道炎(如细菌性阴道病、滴虫性阴道炎、真菌性阴道炎)、宫颈炎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,病原体可能沿生殖道黏膜上行,引发盆腔炎。例如,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内厌氧菌过度繁殖,易突破宫颈屏障,导致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;宫颈炎患者的宫颈管黏膜充血、水肿,病原体可直接侵入宫颈管,进而蔓延至上生殖道。
- 其他因素: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(如接受化疗、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)或患有糖尿病,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,无法 清除入侵的病原体;既往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,生殖系统黏膜已存在损伤,防御能力减弱,复发风险是普通女性的 2-3 倍;此外,卫生习惯不良(如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、内裤与袜子同洗)也可能间接增加感染风险。
- 下腹部疼痛:这是最核心的症状,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,活动后(如行走、弯腰)或性生活后疼痛明显加重。疼痛范围与炎症累及部位相关:若仅为子宫内膜炎,疼痛多局限于下腹部正中;若累及输卵管、卵巢,疼痛可放射至双侧下腹部或腰骶部;若形成盆腔腹膜炎,疼痛可弥漫至整个下腹部,伴随腹肌紧张、压痛和反跳痛(按压腹部后抬手时疼痛加剧),提示腹膜刺激征。
- 发热与全身不适:患者多出现发热,体温一般在 38℃以上,严重感染时可高达 39-40℃,伴随寒战、头痛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。若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,体温可能呈间歇性升高,午后或夜间发热明显;部分患者因炎症刺激胃肠道,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,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。
- 生殖道分泌物异常:阴道分泌物显著增多,颜色多为脓性、黄绿色或灰白色,质地黏稠,伴随明显异味(如腥臭味、臭味)。若合并子宫内膜炎,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,表现为非经期阴道流血、经期延长、经量增多,血液多与脓性分泌物混合,颜色暗红或鲜红。
- 泌尿系统与性生活相关症状:炎症刺激尿道口或膀胱时,可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,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;性生活时因碰撞或刺激炎症部位,会出现明显疼痛(性交痛),部分患者可能因疼痛避免性生活。
- 下腹部及腰骶部坠胀疼痛:疼痛程度较急性盆腔炎轻,多为持续性隐痛、坠胀感或腰骶部酸痛,劳累、性生活后、排便时或月经前后症状明显加重。疼痛原因主要是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组织粘连、瘢痕形成,压迫周围神经和组织,例如输卵管粘连扭曲会牵拉周围组织,引起下腹部牵扯痛;盆腔充血也会加重腰骶部坠胀感。
- 月经异常与生育问题:慢性子宫内膜炎可导致月经紊乱,表现为经期延长(超过 7 天)、经量增多或减少、经前点滴出血;若炎症累及输卵管,导致输卵管堵塞或通而不畅,会引发不孕(不孕发生率约 20%-30%)或异位妊娠(宫外孕),其中异位妊娠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 7-10 倍,严重时可能因输卵管破裂导致腹腔内大出血,危及生命。
- 全身症状不典型,易伴随其他不适:慢性盆腔炎患者全身症状多不明显,少数人可能出现长期低热(体温 37.5-38℃)、乏力、精神不振、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,这些症状与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的机体慢性消耗有关;此外,因盆腔组织粘连刺激肠道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不畅、肛门坠胀感,尤其在排便时症状加重。
- 反复发作倾向:慢性盆腔炎患者若遇到劳累、受凉、性生活频繁、经期卫生不佳等诱因,炎症易再次急性发作,表现为急性盆腔炎类似的下腹痛、发热等症状,但症状通常较初次急性发作轻,治疗后可暂时缓解,但易反复,形成 “急性发作 - 缓解 - 再发作” 的恶性循环。
- 与异位妊娠鉴别:异位妊娠(如输卵管妊娠)也表现为下腹部疼痛,但若发生输卵管破裂,会出现突发剧烈腹痛、阴道流血、晕厥等症状,血 HCG 检测呈阳性(提示妊娠),而盆腔炎患者血 HCG 阴性,可通过 B 超和血 HCG 检查区分。
- 与急性阑尾炎鉴别:急性阑尾炎的疼痛多始于上腹部,逐渐转移至右下腹,伴随恶心、呕吐、发热,右下腹有固定压痛;盆腔炎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双侧或正中,伴随生殖道分泌物异常,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、宫体压痛,可通过妇科检查和 B 超鉴别。
- 与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鉴别:卵巢囊肿蒂扭转表现为突发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,伴随恶心、呕吐,B 超可见卵巢囊肿;囊肿破裂时疼痛加剧,可能出现腹腔内出血,而盆腔炎多为双侧下腹痛,伴随发热和脓性分泌物,可通过 B 超和妇科检查区分。
盆腔炎(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,PID)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,包括子宫内膜炎、输卵管炎、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,多发生于性活跃期女性。若未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,可能导致输卵管堵塞、不孕、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,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。以下从病因与症状两大维度,详细解析盆腔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,为疾病的早期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。
一、盆腔炎的病因:病原体感染与高危因素共同作用
盆腔炎的核心病因是病原体入侵上生殖道,而多种高危因素会降低机体防御能力,增加感染风险。了解这些因素,有助于从源头预防疾病发生。
(一)核心病因:病原体感染是根本诱因
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分为外源性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,两者常混合感染,其中外源性病原体(尤其是性传播病原体)是主要致病因素。
1. 外源性病原体:以性传播为主
这类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,是盆腔炎的首要致病原因,常见类型包括:
2. 内源性病原体:阴道菌群失衡引发感染
正常情况下,女性阴道内存在大量菌群(如乳酸杆菌、厌氧菌、需氧菌等),维持着阴道微生态平衡。当平衡被打破时,阴道内的内源性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,引发盆腔炎,常见情况包括:
(二)高危因素:降低防御能力,增加感染风险
除病原体感染外,以下高危因素会破坏女性生殖系统的防御机制,显著增加盆腔炎的发病概率:
二、盆腔炎的症状:急性与慢性表现差异显著
盆腔炎的症状因炎症轻重、累及范围(如仅子宫内膜炎或合并输卵管卵巢脓肿)及病程长短(急性或慢性)而存在明显差异,其中急性盆腔炎症状典型但易与其他疾病混淆,慢性盆腔炎症状隐匿却易反复发作。
(一)急性盆腔炎:起病急,症状明显
急性盆腔炎多由外源性病原体(如淋球菌、衣原体)感染引起,起病急骤,若未及时治疗,可能在数天内进展为严重感染,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。典型症状包括:
(二)慢性盆腔炎:病程长,症状隐匿且易复发
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演变而来,病程超过 6 个月,炎症呈慢性迁延状态,症状相对隐匿,但易反复发作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典型症状包括:
(三)特殊情况: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感染
约 10%-20% 的盆腔炎患者无明显症状,或症状极其轻微,仅表现为轻微的下腹部不适、阴道分泌物略增多,易被忽视。这类 “无症状感染者” 虽无明显不适,但病原体仍在持续损伤上生殖道,长期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、不孕等并发症。尤其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盆腔炎,因衣原体感染进展缓慢,症状更隐匿,多数患者仅在体检或因不孕就诊时才被发现。
三、盆腔炎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鉴别:避免误诊
盆腔炎的下腹痛、发热等症状易与其他妇科或外科疾病混淆,需注意鉴别,避免延误治疗。常见鉴别要点如下:
总结
盆腔炎的病因以病原体感染(性传播病原体为主,混合内源性病原体)为核心,多种高危因素(如性活跃、妇科手术、下生殖道感染未治疗)会增加感染风险。症状方面,急性盆腔炎起病急、症状典型(下腹痛、发热、脓性分泌物),慢性盆腔炎病程长、症状隐匿(腰骶部坠胀、月经异常、易复发),部分患者还存在无症状感染。了解盆腔炎的病因与症状,有助于早期识别病情,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(通过妇科检查、白带常规、B 超、病原体检测等明确诊断),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不孕、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。同时,结合此前外阴炎预防中提到的 “安全性行为、注意卫生、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” 等原则,也能 降低盆腔炎的发病风险。
上一篇:
预防外阴炎发生方法
下一篇:
急性慢性盆腔炎区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