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妇科炎症
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类型与鉴别诊断要点
- 合肥长庚医院 时间:2025/8/30 编辑:合肥长庚医院
- 点击免费咨询
- 浆细胞性乳腺炎(乳腺导管扩张症):是最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类型,多见于 30-50 岁女性。其发病与乳腺导管扩张、导管内脂质分泌物潴留及导管周围慢性炎症反应相关。导管扩张后,分泌物溢出管外,刺激周围组织引发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。
- 肉芽肿性乳腺炎:好发于育龄女性,尤其是产后数年的女性。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、感染(如棒状杆菌)、口服避孕药、外伤等因素有关。病理特征为乳腺小叶内形成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,周围伴有淋巴细胞、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。
- 其他少见类型:包括乳晕下脓肿、乳腺结核等。乳晕下脓肿多与乳腺导管阻塞、感染相关,表现为乳晕区反复红肿、疼痛及脓肿形成;乳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,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,临床较为少见。
- 与乳腺癌的鉴别
- 临床表现:非哺乳期乳腺炎多表现为乳房肿块,伴有疼痛、红肿、乳头溢液(浆液性、血性或脓性),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破溃、窦道形成,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。乳腺癌则多为无痛性肿块,质地较硬,边界不清,活动度差,常伴有乳头内陷、皮肤橘皮样改变、腋窝淋巴结肿大且质地硬、活动度差,生长速度较快。
- 影像学检查:乳腺超声检查中,非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,内部回声不均匀,可伴有脓肿形成的无回声区,血流信号不丰富;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,纵横比大于 1,可伴有钙化,血流信号丰富。乳腺钼靶检查中,乳腺癌可见毛刺状肿块、细小钙化点,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多为边界模糊的片状阴影,钙化少见。
- 病理检查:这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。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见炎症细胞浸润、肉芽肿形成或导管扩张等改变;乳腺癌则可见癌细胞,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病理特征。
- 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鉴别
- 浆细胞性乳腺炎:乳头溢液较为常见,多为浆液性或脓性,乳头可出现凹陷。肿块多位于乳晕区,质地较硬,与皮肤粘连,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(质地软、有压痛)。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导管扩张,管腔内有脂质分泌物,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。
- 肉芽肿性乳腺炎:肿块多位于乳腺外周象限,质地较硬,边界不清,常伴有明显疼痛和红肿,易形成脓肿和窦道。乳头溢液较少见,腋窝淋巴结肿大常见。病理检查可见小叶中心性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,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。
- 乳腺结核:常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,表现为乳房肿块,质地硬,边界不清,可伴有低热、盗汗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脓液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,病理检查可见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。
- 与其他良性疾病的鉴别:如乳腺纤维腺瘤,多为无痛性肿块,边界清楚,活动度好,质地中等,生长缓慢,无红肿、疼痛等炎症表现,超声检查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,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。
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组发生在非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症性疾病,病因复杂,类型多样,临床诊断中易与乳腺癌等疾病混淆,明确其类型及鉴别诊断要点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类型
二、鉴别诊断要点
总之,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鉴别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,其中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。 区分不同类型及与其他疾病的差异,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,提高治疗效果。
上一篇:
乳腺炎的治疗方式与抗生素使用原则解析
下一篇:
乳腺炎脓肿形成的处理方式与护理建议